工業化是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貴州工業化通過工業的持續增長實現了全省經濟總量的擴張,但是,與全國以及鄰近兄弟省份相比,貴州的經濟總量明顯偏小,而且在全國和西南地區的地位還在下降。透過貴州工業化的現狀,可以看出貴州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現狀一:貴州工業化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2009年,貴州人均GDP在全國31個省市區中排名倒數第一,只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0.7%。按照不變價格折算,2009年貴州人均GDP相當于全國2003年的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相差6年;在就業結構上,目前貴州的勞動力在農業與非農產業間的就業結構同全國2000年水平相當,比全國平均水平相差10年;從城市化水平方面比較,貴州2009年城市化水平只相當于全國1998年的城市化水平,比全國落后12年。因此,從總體水平衡量,當前貴州工業化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落后6——12年,仍處于工業化的初級階段。
現狀二:重工業比重高,資本與資源密集型特征明顯。貴州工業化在起步時有著鮮明的特點,它主要是通過中央政府大量投資,為全國工業化體系配套而建立起一批工業項目,這些項目絕大多數是采掘工業、原材料工業、重加工工業,它們與當地資源結合緊密,但同本地市場關聯度不大,具有嵌入式、外生性特點,也具有重型化、資源密集型特征。
現狀三:總量規模小,與全國的差距有拉大的趨勢。2009年貴州工業增加值有所增加,但也僅占全國的0.93%。同相鄰的廣西、云南兩省區進行比較,無論是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還是工業增加值,貴州同相鄰的兩省區的差距也都擴大了。例如,從1990年到2001年,貴州省國內生產總值與廣西的差距由1:1.54擴大到1:2.06,工業增加值與云南的差距由l:1.82擴大到1:2.16。
現狀四:結構性矛盾突出,對全省經濟帶動能力弱。貴州省的經濟總量規模偏小,關鍵在于產業結構演變緩慢,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發展不足。從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工業化經驗看,在三大產業中,凡是農業產值比重低、第二產業和工業產值比重較高的省份,經濟總量規模都比較大,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水平也比較高。2009年,在全國31個省市區中,貴州省的產業結構比較落后,農業產值比重比全國高近5個百分點,而第二產業和工業產值比重要比全國平均水平分別低近10個百分點。貴州省的產業結構落后主要是工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首先是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其次是產業鏈條短,初級產品以及資源性工業產品多,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少。
現狀五:技術水平落后,工業化的技術創新能力低。貴州省工業化的技術創新能力低。同全國相比,2000年、2002年全國的R&D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和1.09%,而貴州在同期內分別僅為0.42%和0.49%,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2倍以上,同時工業技術設備裝備程度不高。2009年,貴州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為32.48%,列全國倒數第二位,僅高于西藏。
現狀六:外部環境不佳,工業化的制約因素多。同全國其他省市相比,貴州省產業投資和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相對較差,是制約工業發展的重要障礙。主要表現在:一是思想觀念陳舊,政府為企業服務意識差,辦事效率低。與此同時,企業對政府的依賴思想比較嚴重,而對市場的應變能力比較弱,常常是向政府要政策多,要服務少:希望政府管的多,到市場上開拓的少。二是許多西部大開發的優惠政策不落實。比如,在國務院關于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和國務院西部開發辦頒布的70條實施意見中,都明確規定對設在西部地區國家鼓勵類的內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在2001年至2010年間,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對在西部地區新辦交通、電力、水利、郵政、廣播電視等企業,給予減免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但上述稅收優惠政策至今在貴州還未得到真正落實。三是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給貴州工業發展已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當前,貴州正面臨著實施這一戰略措施的機遇和條件,主要表現在:第一,面對著一個更加開放的外部市場環境,國際資本和制造業加速向中國轉移,給貴州工業化帶來了戰略性機遇;第二,從2010年開始的第二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為加快貴州工業化進程創造了有利條件;第三,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國內產業結構梯度轉移使貴州工業發展獲得了新的契機;第四,貴州省的潛在后發優勢的進一步發揮,為本省的工業化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機遇稍縱即逝,不可再來,需要搶抓,更需要乘勢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