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热精品香蕉在线视频-亚洲人成一区-91久久青草精品38国产-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

《國務院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解讀

來源:本站原創   發布時間:2016-07-05   瀏覽次數 :48

2016年5月13日,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成為指導我國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推進建設制造業強國的又一項重要文件。

一、出臺背景

2015年,國務院下發了《中國制造2025》,提出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是指導我國制造業中長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綱領性文件。隨后,國務院又下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圍繞轉型升級任務迫切、融合創新特點明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領域,提出了11個具體行動。

我國是制造業大國,也是互聯網大國,已具備了推進“互聯網+制造”的現實基礎,部署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協同推進“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對于我國激發“雙創”活力、加快經濟轉型、轉變發展方式,加快制造強國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推進“中國制造+互聯網”作出具體部署。5月4日,李克強總理在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指出,“互聯網+”是對“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支撐,要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因此,國務院審時度勢,在推進“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兩項重大戰略的關鍵時期出臺了《指導意見》,可以說既是兩項重大戰略的有機結合,又是有益補充和政策延伸。三個文件一起構成了我國打造制造業強國的政策體系。

二、主要內容及解讀

《指導意見》提出的主要目標是:到2018年底,制造業重點行業骨干企業互聯網“雙創”平臺普及率達到80%,相比2015年底,工業云企業用戶翻一番,新產品研發周期縮短12%,庫存周轉率提高25%,能源利用率提高5%。到2025年,力爭實現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雙創”體系基本完備,融合發展新模式廣泛普及,新型制造體系基本形成,制造業綜合競爭實力大幅提升。

《指導意見》明確了7項主要任務,包括:打造制造企業互聯網“雙創”平臺,推動互聯網企業構建制造業“雙創”服務體系,支持制造企業與互聯網企業跨界融合,培育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新模式,強化融合發展基礎支撐,提升融合發展系統解決方案能力,提高工業信息系統安全水平。針對《指導意見》的主要內容,國家工信部辛國斌副部長總結為:

圍繞一條主線,即以激發制造企業創新活力、發展潛力和轉型動力為主線。
 
打造兩個平臺,即構建基于互聯網的大型制造企業“雙創”平臺和為中小企業服務的第三方“雙創”服務平臺,營造大中小企業協同共進的“雙創”新生態。

培育三個模式,即支持鼓勵制造企業與互聯網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跨界合作、融合發展,積極培育網絡化協同制造、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等網絡化生產新模式,增強制造企業創新活力和轉型動力。
  
增強三個能力,即增強支撐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基礎技術、解決方案、安全保障等能力,夯實融合發展基礎,激發制造業發展新動能。
  
落實七項政策,即在體制機制、國企改革、財政資金、稅收金融、用地用房、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方面加強政策引導和措施保障。

《指導意見》圍繞激發“雙創”活力,培育雙創平臺,提出了系列保障措施,我們認為重點集中在5個方面:

一是完善融合發展機制。重點在于營造有利于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環境;主要政策措施包括提升為企業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構建產學研用聯盟、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制定融合標準和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等。

二是激發國有企業融合發展活力。鼓勵中央企業設立創新投資基金,吸納社會資本加入“雙創”平臺建設、創新創意孵化、科技成果轉化和新興產業培育等工作中,建立促進創新成果轉讓的收益分配、工資獎勵等制度。這方面,有利于激發央企的積極性,發揮好帶動作用,后續央企的細化落實是關鍵。

三是加大財政支持。鼓勵地方設立融合發展專項資金,利用國家現有的智能制造專項等專項資金、基金,加大對智能化改造、系統解決方案能力提升、"雙創"平臺建設運營和應用試點示范項目的支持。對技術研發方面,通過優化整合后的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統籌予以支持。辛國斌副部長表示,后續工信部會開展一些專項來支持這項工作。

四是稅收和金融政策支持。主要是落實增值稅優惠政策,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等所得稅優惠政策。選擇一批重點城市和重點企業開展產融合作試點,支持開展信用貸款、融資租賃、質押擔保等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

五是在用房用地政策上,將工業用地政策應用到支持大型制造企業開展“雙創”業務上,支持制造企業利用存量房產、土地資源開展“雙創”等基于互聯網的新業務、新業態。

縱觀《指導意見》全文,創新是核心,在當前形勢下,我國制造業應該重點圍繞依托互聯網技術,以創新驅動企業轉型升級?!半p創”在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中起到本質作用在于創新與創業相結合。制造企業在云制造、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制造業轉型升級相關領域的實踐來看,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 “互聯網+雙創+中國制造2025,正在催生一場‘新工業革命’”。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已經成為中國制造業走出“微笑曲線”底部、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核心驅動。而創業作為創新的產業化載體,是將創新成果在制造業的產品研制、管理經營與市場服務等核心環節進行全面應用和產業化創造的轉換活動。

三、貴州省抓落實的重點工作及建議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其逐步涉及到制造業的各個環節和產品生產周期全過程,借助互聯網平臺,制造企業、市場與用戶的距離進一步拉近,產業組織與制造模式將不斷重構,“社會化生產”將呈爆發式發展,這必將導致制造業資源配置的一次新革命。同時,貴州省委、省政府深入推進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主戰略,突出抓好大扶貧、大數據兩大戰略行動,制造業多年的技術和人才積淀,為貴州省推進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指導意見》的出臺,必將為貴州省制造業轉型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一)落實工作的重點方向

《指導意見》明確了“以建設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雙創平臺為抓手”的工作方向,建議貴州省下一步重點應從“三結合”來推進該項工作:

一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以線上“互聯網+”雙創平臺廣泛整合制造資源與能力,為線下實體制造業雙創活動提供隨時隨地的服務支撐,打造覆蓋研發設計、技術質量攻關、產品創新、流程再造、委外協同的線上加線下結合的內部創新平臺。

今天、企業創新離不開互聯網平臺,平臺能夠把信息通信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自動化技術、傳感技術融合到工業產品之中。所以通過平臺實現企業協同變得非常普遍和必要,今天的智能產品沒有一件是可以在一個企業內部完成的,通過互聯網,構建“雙創”平臺、協同設計平臺,發布企業的研發設計需求,調動廣泛的社會資源參與設計,聚匯眾智,進行產品創新設計,提高產品智能化水平,縮短產品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

二是“制造與服務相結合”。當今的制造是全球的制造,商通天下、物通天下,原材料全球采購,產品銷售到世界各地,企業要做好售后服務,遠程監控,遠程服務,提升對用戶的服務水平,提高客戶的滿意度,需要互聯網。

從貴州工業云建設經驗來看,平臺提供云制造服務為核心,整合制造活動中所需要的各類制造服務(制造資源和制造能力),形成制造服務云池供用戶在線租用;同時打造工業服務大廳提供這些制造服務的在線對接交易,實現制造服務的發布、選比、搜索、評價等;云制造板塊還提供云設計中心,整合設計環節所需的各類制造資源供用戶在線開展設計分析、工藝及設計任務管理;提供云生產中心,整合生產環節各類制造資源支持用戶在線開展生產計劃云排程及生產任務管理;此外,云制造板塊還面向產業的供應鏈環節、營銷鏈環節、售后鏈環節提供云服務,支持跨企業的采購協作業務;提供營銷鏈云服務支持企業對經銷商、門店等的管理及其之間的營銷協作業務;提供售后鏈云服務支持企業用戶在線開展售后業務的全程監管。云制造板塊還提供企業管理系統,生產管理系統及公共服務系統,能夠實現制造與服務的深度融合。
同時在政府政鼓勵下,讓更多制造企業立足自身在核心環節的優質資源與專業能力,依托雙創平臺實現企業創新與再創業,從傳統“小而全”的產品制造型企業向“專而精”的制造服務型企業轉變。

正如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的李伯虎院士認為,當前,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快速發展、智能科學技術取得重要突破、并與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正引發制造業制造模式、制造流程、制造手段、生態系統等重大變革。制造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需要從模式、手段和業態三個方面重點考慮。

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在技術手段上需要新興信息技術、新興制造技術、智能科學技術以及制造領域應用技術四類技術的深度融合。要重點關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高性能計算、仿真、網絡安全、智能終端等新興信息技術智慧化和3D打印、智能化機器人、智能制造裝備等新興制造技術智慧化的快速發展,以及如機器深度學習、大數據驅動下的知識工程、基于互聯網的群體智能、跨媒體推理、人機協同的混合智能等人工智能技術的新發展。同時,需要重視網絡、平臺、數據等方面的安全防護建設和可信機制建立。

互聯網的時代是協同的時代,我們認為,下一步工作要從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技術、產業、應用和政策四個方面協同加快開展。

技術方面,建議從總體技術、平臺技術和應用技術三個方面梳理形成貴州省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技術體系,并通過設置一系列的科技專項/重大工程進行研究突破;建議“十三五”期間一定要重視構建自主知識產權的平臺/系統,為貴州省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提供基礎支撐;建議建立技術創新體系,按照“探索一代、預研一代、研制一代、批產一代”的系統工程思路加快開展技術創新。

產業方面,建議從工具、系統、應用實施(包括運營)三個方面加快產業化工作,特別是,在“十三五”期間國家將建立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集成標準體系,貴州省應該積極參與,并在貫徹落實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形成適合貴州自身產業特點的融合標準體系。

應用方面,建議從普遍應用和示范應用兩個方面加強工作,特別是,建議針對解決行業、區域、企業等制造系統的“三要素(人/組織、經營管理、技術/設備),五流(信息流、物流、資金流、服務流、知識流)”集成優化中的具體問題開展典型示范應用。

政策方面,建議突出解決體制機制和金融等配套服務的政策問題。

三是“政產學研用相結合”。充分整合政府、產業組織、高校、研究所及企業資源,實現協同雙創,促使新的制造工藝和技術能夠順利地從基礎研究向制造應用和產業化過渡。

結合企業在創新方面的經驗總結:大企業“雙創”在制造業轉型升級能夠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可簡單概括為兩方面:

一方面是產業引領作用。處于產業核心地位的大企業率先融合以“互聯網+”、云制造、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本企業技術產品、組織管理、經營機制、銷售理念與商業模式的創新,引領形成產業雙創生態,拉動其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主動進入生態,進而獲取更好的創新與創業機會。

另一方面是資源帶動作用。大企業擁有豐富的制造資源能力(軟件、設備、人才、知識產權/技術專利),雄厚的市場、渠道、資金資源,以及自身技術創新、產業發展的需求,對于廣大中小企業及創業實體而言均是其邁向更高產業發展層次的重要支撐。大企業通過“雙創”平臺實現適當的資源共享與服務,將為創業實體提供極強的資源支撐與市場支持,進而彌補短板,有力推動我國制造業的整體轉型升級。

如何更好地發揮這種作用,除了繼續堅持上述的三結合之外,企業往往應更強調“內創與外創相結合”,將企業本身的內部變革、自我創新,與社會化的“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浪潮結合起來,借助企業外部的廣泛創新創業資源推動企業自身變革,通過企業自身雙創引領社會生態,進而更好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并創新。

(二)落實工作建議

按照《指導意見》的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貴州省應該積極主動與國家部委、央企集團對接,因地制宜地抓好落實,建議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工作推進機制。推進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工作,首先要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在政府層面,由省政府牽頭,省有關部門、市州政府建立分級落實、緊密協作的工作推進機制,通過制定實施意見、加強服務協調、加大政策扶持等方式抓好工作推進;在企業層面,由制造業各行業龍頭企業牽頭,建立產學研用聯盟、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制定融合標準和公共搭建服務平臺等。

二是主動向上爭取支持。加強與工信部、科技部等國家部委的對接和溝通,積極爭取工信部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智能制造專項等的支持,同時密切跟蹤工信部擬新設立的專項;積極爭取科技部在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方面,對貴州企業實施的技術攻關等方面項目的支持;幫助中央在黔企業,積極與央企集團公司對接,爭取在產業布局、創新投資基金、“雙創”平臺建設、創新成果轉讓的收益分配、工資獎勵等方面的支持。

三是加強財政資金扶持。加快設立省級融合發展專項資金,鼓勵市州政府設立融合發展專項資金,專項用于推進貴州省內融合發展工作;充分利用貴州省現有工業和信息化等專項資金、基金,加大對智能化改造、系統解決方案能力提升、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項目給予資金支持。

四是落實各項優惠政策。研究制定貴州省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實施意見,提出推進工作的發展思路、主要任務,統籌制定政策和措施;加快推進“營改增”工作,落實增值稅優惠政策,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等所得稅優惠政策;積極爭取成為國家產融合作重點城市和重點企業試點,開展信用貸款、融資租賃、質押擔保等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支持制造企業利用存量房產、土地資源開展“雙創”等基于互聯網的新業務、新業態。

分享到: